寿光教育云

寿光市家庭教育

>学校首页>名师工作室>张乐华工作室>内容详情

9月9日张乐华名师工作室研讨感悟

发布时间: 2020-11-03 16:55 发布单位: 寿光市家庭教育 浏览量: 609 【公开】

开启心灵的道路

记张乐华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第一次地面会议

(寿光世纪凤华初中  高文彬)

今年是我成为心理健康教师的第一年,尽快适应人民教师的工作,成为了我今年的首要任务。进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期待与迷茫伴随着我,心理健康教育毕竟是一门小学科,课程资源少、校内没有其他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教学内容不统一这些问题给我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怎么上好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又有着很大的学问,校内没有有经验的教师带领让我很难找到方向。而张乐华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就像是风雨中的曙光,给我的前行带来了希望。

第一次名师工作室的活动,让我激动又紧张,我早早地来到工作室,想抢先适应工作室地氛围。逐渐,一位位名师成员进入活动室,尽管我还没有认识她们,但从她们的眼中看到了和我一样的期待,多的更是一份执教多年的从容。

活动开始后,每个成员相互做了自我介绍,大多数老师并不全职从教心理健康教育,但却仍对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怀着满腔的热爱,可见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魅力与老师们学无止境的追求。张乐华主任也对自己进行了介绍,“做咨询前要先介绍自己,表明自己很专业,值得来访者信任”,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细节是我从没注意到的,如果让我来做咨询,我可能仅仅简单地介绍自己,尽快进入与来访者的谈话,而这样却使得来访者不够信任你,仍会刻意隐藏一些内心体验,拖慢了咨询的进程。

从张主任的介绍视频中我看到了一位资深的心理健康工作者付出的努力,而这份努力也正是毕业后的我一直想要找到的,或者说张主任的成就给我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张乐华主任正是我想成为的人。带着这份对张主任的崇拜,我能够更加投入地参与进我们工作室的活动。

通过一个案例,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发展的影响。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但恰恰是那些自认为对孩子好的教育方式,把一个聪明的孩子投入到了教育的“油锅”中,“油锅”中的孩子未来也可能将自己的孩子继续拉入“油锅”。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思考,他们渴望得到成年人的认可和表扬,他们需要从父母、老师那里得到肯定来认识自己。如果父母给了子女过多的要求和管控,会使得子女过于依赖或者叛逆,过多地否定子女也会使子女对自己保持怀疑,追求成功的动机下降,不再对学习有热情,而家长可能因此更加严厉地谴责,使学生难以走出教育的怪圈。沙子攥得越紧,溜走的也会越多。

那一昧给孩子鼓励和表扬就是正确的吗?工作室成员王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蜜室里会不会见不得苦涩的药草?听到这个看法我很难不认同,沉浸在案例中的我认为孩子就是应该多鼓励、多表扬,却忽略了挫折的作用,经过讨论和其他老师的分享,我明白了孩子的生活中,苦和甜都是有必要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度,而这个度更是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口味,一刀切的做法是愚昧的。

一位位老师的分享总结了这次活动的收获,也让我了解到了身居教育界多年有经验教师的体验,这些都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激发了我参与工作室活动的热情。张主任说有机会会邀请其他家长参与我们的活动,这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活生生的案例,给我们更贴切的感受,这是象牙塔教育中所不能提供的。虽然因为时间关系房树人投射测验没有进行完,但这次的收获却满满当当。

有理论的学习也有实践的体验,这是我向往的学习,期待下次继续与工作室相聚。

 

参加第一次地面会议的感悟

(寿光市明珠小学  李芳)

  上学期因为疫情原因,工作室一直召开线上会议,成员们都没见过面,彼此都很陌生。本次地面会议一开始成员们做了自我介绍,很多成员都是心理学硕士或者是多年的老教师、经验很丰富的班主任,这让我感到压力很大。而张老师的自我介绍,整个成长过程更是让我无比崇拜!跟张老师一样,我的大学专业是化学,家庭教育、心理教育这方面我是外行,但是这几年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让我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坚定了我要和张乐华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们一起,跟着张老师好好学习!

  本次会议我们一起学习了“7岁儿子的逆反”的案例,边看边讨论,老师们结合自身的经验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整个讨论过程我感到比较难过的是我的想法可能和大家一致,但我缺乏专业的语言去表达。这也是我在和家长沟通过程中比较心虚的一方面,我不知道我说的是否有心理学理论所支撑,给家长们的建议是否专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会努力提升自己在这方面的专业学习。而本次案例让我意识到作为父母不能太强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给予孩子适当的空间,及时肯定孩子的优点,并采用适当的方式指出孩子的问题,不能专断蛮横,更不能简单照抄上一辈的教育方式。

这次会议还让我感触很深的就是两位家长的到来,他们在家庭教育这方面的专业程度,让我吃惊。初为人母,他们为我做了很好的榜样,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会主动反思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有老师提出教育的恒定性,反思自己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是否也会因为自己的心情而影响对孩子的教育。为了自己的孩子,也为了更多的家庭,我会向这些有经验的老师们学习,期待自己的成长,也期待家庭教育的美好未来!

 

迷茫而来,满载而归

---记疫情后张乐华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第一次地面会议

寿光世纪东城初中  冯菲菲

2020年9月9日晚7点,张乐华名师工作室成员在世纪本部阳光心灵活动中心二楼举行了疫情之后的第一次见面会议。参会人员包括工作室的成员,还有两位学生的家长。成员们或许带着迷茫和期盼而来,而在这两个半小时的会议中却也满载而归。

首先,我们每个成员互相做了自我介绍,张乐华主任也向成员们系统地介绍了自己。就像我们在对孩子们进行咨询之前介绍自己是专业的,以赢得学生对我们的信任一样,张老师的自我介绍让我们产生了对他的崇拜,一张张的荣誉证书阐述了张老师的成长经历,印证了他终身学习的坚定,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带着对张老师的崇拜和信任,我们开始了本次会议的学习内容。首先是“吃枣的活动”。张老师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老师首先要有“活在当下”的意识,脚踏实地用心地去体验当前的生活。自己受益了,才能更好地为家庭教育服务。然后是案例分析活动。我们共同学习了“7岁儿子的逆反”的案例,边看视频,随时暂停,结合我们老师自身的经历即时讨论在这个案例中母亲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和做法。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让我们快速成长,同时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对孩子的教养方式,让我们受益匪浅。最后我们学习了严文华老师的图画心理技术,让我们对这种心理咨询技术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本次学习,我们每位老师都谈了自己的感受,每个人都收获颇多。本次会议对我产生了一些影响,让我明确了一些事情。一是切实地提升了自己的业务技能,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和家庭教育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期待下次的会议学习。二是两位家长的到来,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经历,使得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规划非常明确,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重新学习,而稍微年轻的我还没有到达这种境地,他们的榜样作用提示我要提前进入这种明确的状态,缩短自己成长的时间,为了自己的孩子,为了更多的家庭,我要努力。三是通过学习7岁孩子叛逆的案例,我认识到父母教育孩子不能太强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父母不能照抄照搬长辈的教育方式,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陪伴孩子终身学习,当面对孩子的叛逆时,采用“夹心面包”的形式---肯定孩子的优点,提出适当的建议,鼓励孩子继续努力,70%的肯定和鼓励,30%的建议,让孩子们开心地接受指导,给孩子们自己摸索、自然探索的机会。

为期两个半小时的会议,没有寒暄,没有吹捧,只有开拳就打的学习和提升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指导技能的坚定。老师们全程积极参与,结合自身,踊跃讨论,开创了张乐华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学习会议的良好开端,让成员们对家庭教育的未来充满着希望,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了明确的定位。期待下次的相聚!

 

家庭教育的传承

世纪学校(初中)桑金英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中都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有扬有弃。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有很多优良传统,古代的家训中有许多经世流传的经典,如诸葛亮的《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陈寿在《三国志》中的“无为恶小而为之,勿为善小而不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里的一些代代传下来的观念并不是那么正确。

“打是亲,骂是爱”,估计很少有没听过这句话、没经历过打骂教育的中国人了。这个观念与当代主流的“关系即教育”是相悖的,《十句话》里有这么一句话:经常被苛责的孩子,学会了苛责;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学会了仇恨。如果你真的爱孩子,一定要直接而正面地表达自己的爱。关心和拥抱,是爱;苛责和打骂,是恨。当你用苛责和打骂对待孩子的时候,你们的距离就拉开了,关系出现裂缝的时候不论是什么样的教育都将会是反效果。

“别人家的孩子”,可能是每一个孩子心里最讨厌的人。“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成绩优秀、聪明懂事,自己在他们面前一无是处。曾经自己也是父母心中完美的存在,但是自从上了幼儿园、小学之后,慢慢地身上的优点好像越来越暗淡,缺点却越来越突出。这个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就成了心中的阴影,仿佛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无法超越父母口中的这个标杆 。这对孩子积极性的打击,很有可能是毁灭性的。

“我们都是为你好”,这句话看似是充满了爱意,实则是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控制!父母给的确实很多,但是孩子想要的吗?虽然家长的确倾其所有对孩子好,为孩子“牺牲”所有去给予“帮助”。很多时候这并不是孩子想要的,但孩子不敢拒绝,害怕忤逆父母而让他们伤害,就算最后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心中也会有很深的负罪感。

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要进行学习,不能完全沿用自己父母传承给自己的那套做法,我们的上一辈有上一辈的优秀教育方法,也有需要我们进行修正的地方。正如我以上所提到的几个误区,是我们在以后的家庭教育中要避免的。

首先,肯定加表扬,关系即教育。如果真的爱孩子,请正面地表达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心平气和地谈教育,孩子更容易接受我们的观点。比起打骂和苛责,孩子更需要的是肯定和关爱,七分表扬、三分建议。少说建议,多做肯定。

其次,学会纵向比较。孩子间的横向比较,大多数情况下对孩子的打击会大于鼓励。而对孩子的纵向比较会让我们更加关注孩子自身的努力和进步,别只盯着孩子的成绩,要关注和肯定孩子在过程中的付出。

最后,尊重孩子的主观意识。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想法,不能以为孩子好作幌子,剥夺孩子独立自主的权利。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真正为孩子好就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自己的路,可以陪孩子长大,但是不能替孩子长大。

 

家庭教育学习日记

寿光市实验小学  刘洪凯

活动组织:张乐华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

时间:2020年9月9日19:00

地点:寿光世纪学校阳光心灵活动中心

主持人:张乐华

本次案例:

7岁儿子的逆反》案例中的小男孩今年7岁,平时经常因为做错数学题、英语课外辅导班上不认真听讲、考试只考了99.5分而没考100分等问题受到爸爸妈妈的打骂,而爸妈每次打了孩子之后也都会自责甚至哭泣,但是爸妈却坚持认为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因为除此之外他们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了,而且他们看到自己的老一辈一直就是这样教育孩子,貌似效果还都比较好。但实际上,小男孩却对爸妈的这种管教方式越来越表现出反感,导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差,也就是父母所说的“逆反”。

个人感想:

这个案例是通过心理访谈的形式呈现给大家的,当时在看访谈的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为小男孩感到心疼,为小男孩爸爸妈妈的做法感到遗憾,我想以后我一定不能这样简单粗暴地对待自己的女儿。

著名的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在《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中讲到: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省。教育孩子的一个原则是,不要紧盯着孩子的问题,而是要寻找并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而且但凡有点从教经验的老师就会清楚,家庭是一个系统,孩子出问题了,必然能从家长的身上找到相关的原因。那么,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是爸爸妈妈对孩子要求过于严苛,目标实在太高。孩子考99.5分回家都要挨揍的,这对于一个只有7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何等的压力呢?相当于搬起一块大石头来砸鸡蛋,结果可想而知,一开始孩子可能会因承受不住这种压力而奋起反抗,更坏的情况则是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所以,在给孩子制定目标的时候,也要遵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跳一跳,摘个桃”。如果确定孩子确实努力了,不妨给予孩子真诚的赞美,并通过不断的鼓励与引导,让孩子摘到更高更好的桃子。而不是让一个弱不禁风的孩子站在一棵又高又大的桃树底下,家长一直指着树顶上那一个又大又红又甜的桃子让孩子去摘。对于孩子来说,那是他永远都不可能摘到的一个桃子,再大再好又跟他有什么关系呢?

二是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控制密不透风,使孩子失去了自我,完全没有自由。案例中,男孩妈妈让孩子在考试前签订苛刻的协议,如果考不了100分就要挨打。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之下,孩子还能认真地专注于考试吗?如果是我的话,我肯定整场考试都在想如果我考不了100分怎么办。伴随着这种担忧和自我怀疑,孩子十有八九考不好出好成绩。我们总在说孩子是一个自由的个体,可是我们做家长的真正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了吗?我们真的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了吗?孩子喜欢吗?我们是否总是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我们是否总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一次一次地提高对孩子的要求?《当我遇见一个人》中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孙瑞雪在《爱和自由》一书中说:“若想知道自由的价值,看看走地鸡就知道了。”无论动物还是人,文化还是经济,自由都会带来最好的发展。父母在哪个方面不控制孩子,孩子就会在哪个方面发展得好。所以,跟做错一道数学题相比,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岂不是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吗?

做好父母,需要强大的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的意愿,然后像母狮子一样充满力量,捍卫自己的孩子。随着孩子不断长大,孩子越来越有自己的独立想法,我们家长也应该静下心来不断学习,我们要学会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力所能及地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你觉得已经快要搞不定家里的“小怪兽”了,那就说明你需要好好学习、升级自己的“装备”了。

李雪老师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中所说的: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此言与所有父母共勉!

 

第一次地面学习体会

圣城中学  李映美

2020年9月9日星期三,是张乐华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第一次地面活动的日子。虽然大家跟随张老师学习已经一段时间了,但是受疫情的影响,所有的学习都是线上,这是第一次工作室的成员面对面。当几天前看到学习通知的时候,心情有些激动的,激动能认识工作室里那些喜欢家庭教育的小伙伴。但这真到了这一天,我却忘记了。

这一天,传统文化在我校听课,评课,座谈,一忙就是一天。当晚饭后,刚要躺在沙发上看看手机,突然发现群里的老师们问张老师工作室具体地点,吓得我“噔”的一下从沙发上跃起:“坏了,今晚有学习。”拿起车钥匙就往下跑,背后传来婆婆疑惑和关切的声音:“怎么天天忙的这样?你开车慢点!”

越想快越快不起来,因为路上堵车,迟到十分钟。错过了小伙伴们自我介绍的精彩。但是幸亏没有错过张乐华老师个人的成长历程的介绍。张老师在大学教学化学七年,七年足可以让一个人温水煮青蛙般适应任何环境,但是张老师为了追寻自己的爱好——心理学,依然放弃已有的安逸生活,选择了继续大学深造,这样的勇气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期间付出了艰辛和努力很难想象出来。这让我对张老师更多了几份敬佩之情。

正式开课之前,张老师每人给我们发了个冬枣。嘴里说着:“这是个道具,可以吃的,吃吧,吃吧。”

我分到的是一个特别红的枣,看着就让人很有食欲,但是我没有吃,因为张老师说话的语气不是那么肯定,我想学心理的人有很多小技巧,我在猜测张老师到底要干干什么。其他的大部分小伙伴都放在嘴里吃起来。张老师看着这个看看那个,最后问了一个问题:“你在吃枣的时候都想些什么?”老师有的说在猜测张老师会不会要让大家辨认枣核,有的说吃一个留一个,是不是还要用到做活动。最后张老师总结说:“你们看,吃枣的时候应该是要感受枣在嘴里的味道,下咽的感受,尽情享受吃枣的快乐,但是你们的心思却不再这里。最后他还提出今天活动的要求和建议:“既然今天晚上来到了工作室,就放下一切事务,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因为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人还是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比较好,这也是心理学上的正念疗法。”

这个环节自始至终我都没有吃枣,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观察到张老师准备的道具好像没有洗一洗,我当时想着回家洗一洗再吃。呵呵!不知道,我的这些想法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是不是很徒增烦恼的一种。( “正念疗法”这个词语第一次听说,张老师还提到的一本书《心流》,有时间可以买来看看)

进入主题:研究案例。

老师播放了一个案例,主持人,母亲,儿子,家庭教育专家面对面的一个现场。老师边播放边暂停,随时提问和点播,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张老师自己说,这是一种实战教学法。我比较赞同,因为面对真问题才有真学习!

案例的主人公是一对母子,妈妈对7岁的儿子非打即骂,究其原因就是对儿子的要求过高,方式不恰当,最终激起了儿子消极的对待和反抗。看完案例短片,我特别心疼这个孩子。有句话说,人生有很多选择,但是唯一不能选择的就是生养自己的父母。这个小男孩的母亲把上一辈家庭教养的方式生硬的搬到了自己的儿子身上,看到孩子眼中那无助又委屈的表情,再次确认自己选择家庭教育、力所能及的帮助有需要的家长这一选择的正确性。因为帮助家长科学的教育自己的孩子,就是帮助我们自己,因为她们的孩子就是我们的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接班人。

张老师通过案例告诉我们:

从小学到初中的孩子,他们成长的最大动力就是别人的认可。

心理学的沟通方法是:先肯定,让对方心情愉悦,放松的心情容易接受别人的建议。

七八岁是心理上的一个反抗期。这时候父母要鼓励,给孩子留有空间,同时要注意度的把握。

本次参与学习的还有一对家长,,母亲谈到《正面管教》里关于表扬和鼓励的区别,让我很惭愧,因为暑假里我刚刚读过这本书,但却没有想到这一点。

案例学完之后,老师让我们初步了解了一点“图画心理技术”的知识,并且每个人画了一个大树,我不擅长画画,就随手画了一颗松树,后来想想,树上得结点果子,所以就添上了几个苹果。哈哈,就成了一副松树结苹果的不伦不类的画。

期待这下一节课老师的点评。

 

虚心学习,抱团成长

圣城小学 吴俊娟

正值第36个教师节之际,我们有了张乐华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的第一次相聚。

前期,因为疫情的关系,我们只能通过“钉钉”视频或直播等方式进行交流和学习,彼此了解不是太多。本次见面,每个成员互相做了介绍,面对面的交流,让我们的了解更全面和更深刻。张乐华主任向我们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我们在崇拜和激动的同时,更坚定了自己的学习方向。观看“7岁儿子的逆反”案例,通过母亲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和做法的讨论,很多老师都会感同身受,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做法,让我们受益匪浅。

每次相聚,都是成长。交流中有碰撞、有提升。成长不仅仅在于某一次,某一天,成长在于点点滴滴的积累。

以张主任的分享作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

1.我们选择了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当前的境况。

2.我们选择了对可能发生的事情创造性地进行设想。

3.我们选择的态度激发了我们采取行动的热情,将可能变成现实。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主办:寿光市教育和体育局 技术服务支持:武汉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天喻爱书人现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400-1166-112  举报电话:(0531)8892865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6-5253099    举报邮箱: sgsdjg@wf.shandong.cn   
Copyright© 2021 shg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08676号-1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空间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