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教育云

寿光市家庭教育

>学校首页>名师工作室>张乐华工作室>内容详情

4月22日PET《父母效能训练》读后研讨与感悟

发布时间: 2021-04-26 08:51 发布单位: 张乐华 浏览量: 721 【公开】

4月22PET《父母效能训练》读书活动感悟

冯菲菲

2021422日,我们开展了张乐华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的又一次例会。本次活动是成员领读《父母效能训练》的第234章,并就有关问题进行研讨和分析。

这是我们开始团队共读PET的第二次会议。还记得在第一次会议上,我们制定了阅读计划并齐读分享PET的第一章,通过大家一起阅读和讨论,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了本书的内容,并制定了阅读计划。我很荣幸地能够带领大家阅读第三章。在这里我想谈一下我自身对这个活动心理上的变化过程。

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看完这本书很简单,因为总起来说这本书的字数并不是很多,而且我一开始看就从第二章读到了第六章,主要内容是“如何听,孩子才会说”,我觉得它的内容跟《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内容差不多,就没有很详细的思考,只是大体过了一遍。然而,当我拿起书想再次看的时候,我翻了翻前边几章,我的大脑是空白的,我几乎忘记了里边所有的内容,甚至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于是我又把前边几章看了一遍,然后才回想起来。因为我要分享第三章的内容,所以我把第三章进行了重点阅读,从整体上勾画出本章内容的框架,并找出了一些自己存在疑惑的地方,想和大家一起讨论。当我们坐在会议室里准备和大家讨论的时候,我发现另外两个领读的老师都做了ppt,我顿时就get到了我和别的老师的差距。是我对本次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我自己很明白这一章的内容,可是我忽略了大家可能跟不上我的节奏,没有ppt呈现,大家无法从整体上来更好地了解本章内容。而且这个问题,在老师们表达自己对本次会议感想的时候也提到了,我们需要ppt呈现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齐读和分享。所以,通过这件事,我了解到态度的重要性,有积极的态度才会有更完美。

另外,通过本次会议,我还认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是美国的托马斯戈登写的,并由我们中国人翻译出来的,因为文化不同中国译者可能无法用更恰当的汉字来翻译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内容,所以在第二章的“接纳孩子这个人而不接纳孩子的行为”这个问题上出现了歧义。那么孩子和他的具体行为到底是等同的、接纳孩子就是接纳行为还是孩子和行为是独立的、可以出现接纳孩子但不接纳孩子的行为?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讨论的结果是译者用“接纳”这个词是否真实表达了作者的想法,或许可以换成“认可”或者“接受”等词汇会更合适。其实,我觉得作者写这个问题的初衷就是要让父母真实表达自己的感情,不能因为觉得自己是父母的角色就可以忽略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当成伟人或者神,这样不仅让自己难受,还会给孩子造成混乱的感觉,没有行动的统一标准。那我们中国的家长可能会想:“我作为孩子的家长一定是爱我的孩子的,如果我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愤怒,会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爱他”其实孩子们都是可以感受家长对自己到底是什么感情的,他们可以通过父母对自己行为接纳的多寡来判断自己作为一个人是否被父母所接纳。如果父母无法接纳孩子的很多行为,不可避免地孩子会认为自己不被父母所接纳,相反,父母若能接纳孩子的大部分行为,他们则会认为父母是肯定他们的。所以我们家长要做真实的自己,明确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当孩子了解到家长的行为模式后,或许家长和孩子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

文化不同,我们中西方教育孩子的方式就不同。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下,我们习惯于用“帝王”的方式来管理一切。在公司里是老总说了算,在家里是长辈说了算。我们一直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会使用更多的命令、指挥、控制、威胁、给建议、说服教育、责备、羞辱、审问等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在长大后,依然会沿用相同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在当今社会下,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再更好地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了,所以我们需要改变,需要接受一些能够满足孩子需求、满足社会期望的教育方式。在孩子们跟我们家长表达一种观点时,我们家长要使用接纳性的语言来回应他们,引导孩子继续与我们家长探讨自己的困惑。接纳性的语言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当一个人能够发自真心的接纳他人,同时有能够合理表达出自己对他的接纳时,他就拥有了强大的力量和积极的心态。其中一定要注意,父母一定要合理表达出自己对孩子的接纳,比如用非语言来来表示接纳(不干涉、被动倾听),也可以用语言来表示接纳,其中我们要明确12种沟通障碍,避免掉入它们的陷阱,在用语言表达接纳时,可以想办法邀请孩子多表达,这其实也是一种宣泄不良情绪的途径。

当我们家长在遇到困惑时,首先要搞明白,自己的困惑和无奈是孩子的问题还是自己的问题,只有明确了问题的归属,才有可能解决困惑。有些时候,是孩子自己的问题,我们要把解决孩子问题的责任留给孩子自己承担,允许孩子为自己的问题负责,而不是越俎代庖,我们要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去解决,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成长起来。有些时候,多一些积极倾听,少一些评判,或许能够让问题解决变得更简单。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解码孩子的表达,否则会产生很多的误会。我们要避免一些常犯的错误,比如:通过指导来操纵孩子,刚打开沟通之门却又因为不良的沟通方式把门关上,鹦鹉学舌,不对孩子的情绪进行反馈,缺乏共情的倾听,在错误的时间使用倾听等。我们要让孩子自己接受问题,最终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案。

家庭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这一批父母正好是开启科学家庭教育的第一批人,只有终身学习、坚持不懈,才有可能把爱科学地传递下去。

 

《父母效能训练手册》-积极倾听在生活中的实践

郭丽华

4.22阳光心灵的学习对我影响最大触动最深的、让我一直迷茫的思路开始清晰的是张主任的“人有自己的潜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在引导孩子时帮助孩子提取她以往成功的经验”,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我就明白了我为什么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不知所措无法引导,因为在我的信念里我觉得我负有对孩子所遇到的问题负责的义务,所以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我会挖苦心思的为他们想办法提建议,但孩子往往对我的做法不认可,于是为避免冲突我会保持沉默,在此过程中孩子并没有建设性的成长和改变,而我也深感挫败,在课程中张丰勋老师说的“父母要挖掘孩子身上的资源让她自己去解决问题”回看自己的教育方式显然与老师说的本末倒置了,处心积虑运用自己的资源利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指导孩子并没有唤醒孩子内在的资源反倒被她忒一句“就你伟大”,而我也心力交瘁。

对于学到的知识我如获珍宝在接女儿回家的路上迫不及待的落地实践:

    女儿:女儿很高兴地说“妈妈我今天数学直接飘了”。

    我:看到你很高兴是不是今天数学考试了你考的不错。

    女儿:不是考试是今天做了两道高难度的大题我竟然做对了,哈哈……

    我:你觉得很有成就感,以前觉得很难的题现在能应对了。

    女儿:我可能是蒙的也不能说全是蒙的我也不知道是自己学好的还是碰巧做对的。

    我:你不确定这是不是你的真正实力?

    女儿:我觉得这是我自己思考对的并且没有按照老师的方法。

    我:你是说你用了和老师不一样的思路?

    女儿:对啊!

    我:你为你自己感到骄傲。数学进步了很多你是怎么做到的?

    女儿:我本来就不笨。

    我:你很有信心因为你有相信自己的    信念。

    女儿:我做了很多的数学题,上课时我也不屏蔽我的数学老师了。

    我:你付出了努力并转变了对数学老师的态度。

    女儿:奥。

    我:能不能把这个方法用到化学的学习上?

    女儿:这几天没上化学课。

看着女儿低下头不想再聊了我也就及时的停止了谈话,对话结束我对自己积极倾听的应用还是比较满意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引导她梳理了最近数学好转的因素有哪些这个过程她是自己思考总结的,想必这就是老师说的“挖掘孩子自身的资源”。

在桑金英老师讲的积极倾听这一章时播放的《头脑特工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忧忧的共情让冰棒自己走出了自己的情绪,而乐乐就像现实中的自己缺乏同理心也不能心同此理的积极倾听,内心缺乏对对方的接纳和温情,张主任也指出了我的不足缺乏共情能力,这也是我长久以来困扰自己的一个问题,通过学习对自己的认识不断加深知道自己需要在生活中训练自己共情的能力,觉察即已是开始。

两周一次的学习都会带给我不同的视角启发不同的思考,相信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会更加从容!

 

PET读书分享

丁荣雪

2021422日,我们阳光心灵活动室又步入了新的成员,我们的PET读书分享也可谓精彩纷呈!本次活动由张乐华主任主持,温文儒雅而又掷地有声。活动分三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高文彬老师领读“父母是人,不是神”,第二部分是冯菲菲老师领读“如何听,孩子才会说:接纳性语言”,第三部分是桑金英老师领读“让积极倾听发挥作用”,每一部分,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见解和发表了自己的感悟。

高老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通过PPT从父母需要知道自己真实的感受、可接纳行为和不可接纳行为、影响接纳线的原因等方面详细而具体地领读了“父母是人而不是神”本章,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谁就拥有问题,问题就归属于这个人,需要由他来解决。在本章节,我们还引发了一个讨论,我们可以只接纳孩子这个“人”,而不接纳他的行为吗?

郭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行为和孩子是一体还是分开的?不接纳孩子的行为并不代表不接纳孩子”我们就此展开了讨论,我的理解是,我们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不好的标签,有些时候,我们所认为的行为其实只不过是孩子情绪的一种宣泄,不要随意给他定义为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比如小孩子打人,家长往往是不接受的,认为这么小的孩子打人,那还了得,我们一定会严厉批评、施以惩罚。但其实如果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就会了解这是孩子在希望得到你的关注或者表达他的情绪,而且他的手部发育到达了一定程度,他就会常出现这样的手部动作。当然,接纳并不代表无原则纵容,还是要立规矩,也就是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有条件接纳孩子的行为。

 冯老师领读的“如何听,孩子才会说:接纳性语言”,虽然没有PPT展示的那么直观条理,但是冯老师结合二年级学生的案例,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本章节内容,那个案例还清晰在目,张主任的解析让我们更受启发“不要替孩子做决定,我们只负责引导孩子,探索,谁有需求,谁拥有问题,谁的问题谁解决”。这一章节也引发了我的很多反思,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我们跟孩子沟通时,往往都会说“应该或者不应该”批评或建议性的语言,当我们对孩子说出“应该”这个词语时,其实就意味着我们一开始就设置了标准,然后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有了标准,就代表我们对孩子的现状是不接纳的,当我们不接纳孩子,就看不到真实的状态,我们要不停地去发现孩子,欣赏孩子时,她才能成长得更好,因为“被看见”本身就是一种鼓励。我们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都有各自真实的感受,没有对错之分,不能用父母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感受被接纳了,孩子才会去面对问题,才会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桑老师引用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河鼠和鼹鼠的故事和《头脑特工队》片段:乐乐安慰冰棒和忧忧共情冰棒对“让积极倾听发挥作用”进行了领读,感受深刻,动画片更形象直观的表达了接纳性语言的力量,这一章节也用大量的举例来说父母如何使用积极倾听起作用,父母何时采用积极倾听以及父母在使用积极倾听时,常犯的错误,通过“指导”来操纵孩子;打开沟通之门,然后在再把它关上;鹦鹉学舌的父母;缺乏共情的倾听;在错误的时间使用,积极倾听。其实也有很多家长会有疑惑“如果我接纳孩子的所有感受,是不是意味着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对的?”当然不是,接纳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着允许他做你不能接受的事情,当孩子的感受被理解和接纳了,他们也就比较能够认可我们为他们设立的界限。当孩子被提问、责备、建议的时候,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

通过各位老师的领读、分享、感悟,我想起了一句让自己非常惊醒的话“用资源的眼光看孩子,孩子身上都是资源;用问题的眼光看孩子,孩子身上都是问题”还有孟老师的提醒也非常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最好不要就读书而读书,最好联系其他的知识点和生活中的案例来解读本章节内容,把书读活了,这样更容易迁移!

 

积极倾听,接纳孩子,成为孩子成长的“肥沃土壤”——记4.22读书分享活动

桑金英

4.22日晚,名师工作室成员如约而至,由乐华老师开启了第二次的《P.E.T.父母效能训练》读书分享活动。

第一个进行分享的是高文彬老师,他对第二章《父母是人,不是神》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与分析。提醒父母只是凡人,只有让自己成为实实在在的人,才能成为高效能的称职父母。当你感觉你无法假装对孩子感到接纳和爱的时候,你无需必勉强自己去这么做,你也没有必要对每个孩子一律平等的展示你的接纳和爱,最后你和你的配偶无需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站在同一战线上。真正至关重要的是,你们需要知道自己的真实感受并且诚实地表达出来。

文彬老师用形象直观的动画展示了解释了接纳的概念,家长对孩子的有些行为能够接纳,另外一些却不能接纳,这是正常的,可接纳行为与不可接纳行为的分界线因人而异,甚至针对不同的孩子、自己心情不同、有无客人到访时都会有变化。比如平时在餐桌上孩子吃饭吧唧嘴,你可以接受,但是家里如果有重要客人,你可能就会对孩子吧唧嘴的行为感到恼火。父母必然会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所以无需建立统一战线,不必进行虚假的接纳,虚假的接纳会让孩子焦虑、缺乏安全感,甚至怀疑父母的诚实和真诚。

你能只接纳孩子这个“人”,而不接纳他的行为吗?文彬老师分享完这一部分的内容后,郭丽华老师提出疑问:我们以前一直接触的教育是仅评价行为而非孩子本身,孩子和行为到底能不能分开?经过一番讨论后,成员达成共识:家长一定要真实地表达个人感受,可以表达对行为的不满,但一定不要对人进行评价,尤其不要否定个人。简而言之,你看到孩子玩手机,还可以说:我看到你在玩手机玩了两个小时了,我有点生气也有点担心你的眼睛;但不要说:你总是玩手机或是你除了玩手机还能干点啥,这样的回答就对人产生了不好的评价。

真实的父母是人,而不是神,无需对孩子刻意虚假接纳,但要内外一致、真诚、富有人性。这样,孩子也会把父母视作一个人,希望与之维持亲密关系。

谈到问题归属原则,这个跟我们普遍的认知可能不甚相同,这是父母效能训练课程模型中的一个核心理念——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谁就拥有问题,问题就归属于谁,需要有他来解决,并不是指谁做错了什么,谁出现问题。

所有的孩子都不可避免会遇到问题,要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潜能,如果父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那么孩子就会一直依赖父母而无法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父母是不可能对孩子的问题完全担责的,只能作为协助者帮孩子找到自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最有效的协助却是“不提供帮助”,这个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却能够通过倾听技巧达成把责任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而父母拥有问题时,可以通过面质技巧解决问题,积极倾听和面质技巧的成功运用,能让彼此的无问题区扩大,关系更加融洽。

冯菲菲老师分享的是《如何听,孩子才会说:接纳性语言》。这一章节让我们明确了接纳性语言的力量:能够真心接纳他人又能表达自己的接纳的人,有强有力的帮助他人的能力;当一个人感受到自己被他人完全接纳的时候,他就有力量让自己成长、突破,更有作为。接纳就像是土壤——它能够使孩子发展并实现自己的潜力。

而这一切与我们家庭教育的传统似乎都是相悖的,我们大多数家长都有这样的观念:接纳会让孩子保持原状,想要让孩子更有出息就要告诉孩子的哪些行为是自己不能接纳的。包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骄傲使人退步等,仿佛都在告诫我们不要给孩子太多肯定。这与我们封建王朝就开始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控制是离不开的,我们现在仍根深蒂固地受其影响。如今科技发达,孩子接受到的信息和理念越来越先进,不是简单的控制就能教育好孩子了,特别是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可以说是当今教育最大的问题。唯有真正的关爱、理解和尊重才能有和谐的亲子关系,才能引导孩子更加独立、自主。

父母对孩子的接纳必须要表达出来,恰当的谈话方式有疗愈作用,也可以促成建设性的转变,心理学家把这称作“沟通治疗法”,是某些特定类型的信息会产生“治疗”作用或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影响。

我们可以用非言语——不干涉、被动倾听,来表达接纳,其实有很多时候,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干涉、打扰、接手、检查和介入都向孩子表达自己的不接纳,反而不干涉、保持沉默都可以清晰明确地表达接纳感,而接纳感可以促成建设性的成长和转变。

然而我们大部分都是非常典型的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中都会有命令、警告、建议、教育、批评、赞扬、归类、分析、安慰、调查、回避等,这些是典型的沟通障碍、绊脚石。谈话对于孩子和亲子关系可以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而这12种沟通障碍就是具有破坏性的,它们会让孩子停止说话、采取防御和抵抗、感觉缺乏能力和自卑、沮丧……

回应孩子感觉或者是困扰的问题,最有效、最有建设性的方法之一是使用“门把手”法或者说“邀请对方多说一些”。这些回应中,不包含倾听者本人的任何想法判断或情绪,却邀请和鼓励孩子分享他自己的想法判断或情绪。比如简单的我明白了、怎么样、有意思,或者是给我讲讲、告诉我更多的情况等。

 而积极倾听远比被动倾听更重要,这就需要家长正确解码孩子,当家长理清了孩子的情绪,并鼓励孩子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之后,这种情绪自然就会消失。积极倾听,帮助孩子减少对负面情绪的恐惧,也能促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积极倾听能帮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让他们变得更愿意倾听父母的想法和主意;积极倾听,把“球留给孩子”,把责任留给孩子,积极倾听,传达信任感,而建议、推论、指示等信息由于剥夺了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责任感,传达的是不信任感。

最后是桑金英老师分享第四章内容《让积极倾听发挥作用》。桑老师引用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河鼠和鼹鼠的故事,提醒家长凡事都替孩子包办不仅会让孩子心烦,还会让孩子有挫败感、无助感。希望大家能像“无所不知”的T太太一样,能够意识到帮孩子解决问题的危害,改变自己,“把球留给孩子”,让孩子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让孩子更加独立、成熟,与孩子建立温暖而亲密的关系。

父母一定要明确问题的归属,当孩子的一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就拥有了一个问题。比如孩子和朋友吵架了,这就是孩子的问题,而这时就是最适合积极倾听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接纳自己的孩子,把他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相信孩子能够使用自己内在资源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积极倾听的关键是一只同理的耳朵,理解孩子情绪,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积极倾听后,可能是没有结果的谈话,父母要允许孩子停下来,相信孩子稍后会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案。有时候积极倾听能做到的,仅仅是帮助一个孩子接纳一个知道自己无法改变的情况。能够得到允许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使这种情绪得到接纳和理解,就能使孩子放下这件事情转而去做其他的事情。

 每次你的孩子向你发出信息,告诉你他们正在经历令人烦恼的情绪时,你就可以采取积极倾听的技巧。当孩子受伤哭泣时,最好去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不要试图用直接的方法让他停止哭泣,并用安慰或者威胁来使他烦恼。

《头脑特工队》片段:乐乐安慰冰棒和忧忧共情冰棒

  父母在使用积极倾听时,一定要注意不要犯以下错误:

通过“指导”来操纵孩子:指导意味着指引方向,传达给孩子的就是控制;

打开沟通之门,然后在再把它关上:先鼓励一个孩子表达他的真情实感,然后再插入你的评价、判断、说教和建议,没有什么比这更能确保积极倾听的失败;

鹦鹉学舌的父母:积极倾听,需要父母对孩子情绪的正确解读,而不是单纯的重复;

缺乏共情的倾听:共情是指倾听者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感受对方的感受;

在错误的时间使用,积极倾听:孩子可能现在并不想开口谈他们的感受,或者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倾听时,不适合进行积极倾听。

  分享结束后,成员各自提出了对以后分享会的建议:

分享中可以多些感受与案例,让没有理论知识背景的人也能更加容易理解;

讲课方式的分享比直接读书的方式感受更深、理解更透彻;

课件可以共享后各自继续打磨,做成以家长为受众的公开课;

PPT动画技巧和多媒体的使用都能让分享更加生动、直观,课件的制作可以条理清晰、精彩生动。

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必须要做出改变,不做控制孩子的家长,要成长接纳孩子成长的肥沃土壤,让他们萌芽、生长、开出有魅力的花朵!

 

读《父母效能训练》,学习有效沟通

张丰勋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要成为一名有效能的父母,无须丢弃自己的人性!只要是人就会犯错,人有局限性,人拥有真实的情感!

无须前后一致地表现自己是个称职的父母!

没有必要对每个孩子一律平等地展示你的接纳和爱!

你和你的配偶无须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站在统一战线上!

真正重要的是,父母需要知道自己的真实感受!

真实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时候能够接纳,有时候却无法接纳。

父母对每一个孩子必须一律平等地看待。(   

没有一位父母可能接受孩子的所有一切行为。

父母最好不要违背自己的真实感觉,而试图去扩大自己的接纳区。

当孩子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方式表现出某种言行的时候,最好的方式是:你向自己(也向孩子)承认,你无法对他当时的行为产生接纳。

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解决,也就是谁拥有问题!

当孩子遇到某些困难时,父母最有效的协助方式是“不提供帮助”,把责任留给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孩子拥有问题,父母需要用到倾听技巧

 建议所有父母养成习惯,经常问自己:“现在谁处在问题区?”

 自己觉得孩子在上学时关键时刻要吃好,而孩子吃一点就说足够了,要影响学习。(      父母在问题区:焦虑)

当一个人能够发自内心地接纳他人,国时又能够表达自己的接纳时,他就拥有了强有力的帮助他人的能力。

评价、责备、批判、教训、教化、警告和命令,这些信息都传递了对孩子的不接纳!“我认为你很漂亮!”“你有能力把它做好。“我认为你是对的。”“我同意你的看法。”

 以上4句是评价和判断!容易造成沟通障碍!!你明白?!

一般而言,最有效的心理咨询者,是那些能够让前来求助的人真正地感觉到自己被接纳的人。

父母的接纳必须表达出来!

 非语言(不干涉  被动倾听)表示接纳。

“亲爱的,你必须学会一些自我控制。”

你最好学着去适应各种老师。

两句命令中,向孩子传达了不接纳的感觉,不利于孩子建设性的成长和转变!

  回应孩子的感觉或者是困扰的问题,最有效、最有建设性的方式之一是“门把手”法,“邀请对方多说一些”,回应中不包含倾听者本人的任何想法、判断或情绪!

父母学会积极倾听真好!

可以帮助孩子减少对负面情绪的恐惧,能够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温暖的亲密关系,能帮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会影响孩子,变得更愿意倾听父母的想法和主意。“把球留给孩子”!

运用积极倾听应具备的态度:1、愿意花时间  2、必须真诚想在当下帮孩子解决问题  3 必须真诚地接纳他的情绪。  4、必须深深地相信孩子有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5、必须认识到这些情绪是暂时的,不是永久性的。6、必须把你的孩子看作某个独立于你之外的人。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主办:寿光市教育和体育局 技术服务支持:武汉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天喻爱书人现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400-1166-112  举报电话:(0531)8892865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6-5253099    举报邮箱: sgsdjg@wf.shandong.cn   
Copyright© 2021 shg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08676号-1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空间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