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教育云

寿光市家庭教育

>学校首页>教学教研>指导大纲>内容详情

潍坊市家庭教育指导大纲

发布时间: 2020-03-19 10:56 发布单位: 寿光市家庭教育 浏览量: 2346 【公开】

第一章 总  纲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家庭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2019年修订)》、《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有关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为推动家庭履行教育职责,指导家长掌握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正确的教育理念、方法,提升科学应对孩子发展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能力,与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制定《潍坊市家庭教育指导大纲》。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儿童为本”原则

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顺应儿童天性和个性,保护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儿童自然、全面、充分发展。

2.坚持“家长为主”原则

    尊重家长意愿,适应家长特点,调动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落实其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

3.坚持科学性和适用性结合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尊重教育规律,总结、推广具有时代特征、满足家长需求的家庭教育形式、内+667容和方法。

4.坚持系统性和针对性结合原则

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共性与个性、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提供不同年龄段相应的指导内容,分类指导、分层递进。

5.坚持“多方互动”原则

促进社会、学校、家庭的互联互动,坚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育人的环境。

三、目标任务

指导家长提升教育理念,把握孩子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掌握科学教养策略,提高问题应对能力,促进孩子全面成长。指导家长注重家庭建设,培育传承优良家风,增进家庭成员关系,营造良好家庭环境。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育人过程,主动参与家校共育活动,提高家校合作能力,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四、适用范围

《潍坊市家庭教育指导大纲》适用于潍坊市范围内的新婚夫妇、孕期夫妇及0-18岁未成年人家长及监护人。

 

第二章 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与要求

 

一、家庭婚姻与孕产期指导

(一)家庭婚姻指导

1.重视婚前科学检查

婚前检查内容包括:婚前医学检查、婚前卫生指导、婚前卫生咨询。具体事宜可咨询婚姻登记处及当地妇幼保健院。

2.做好恋爱婚姻过渡

男女双方要尽快完成从恋爱到婚姻的状态转换,互敬互爱,相扶相持,保持有效沟通和感情交流,促进婚姻和谐稳定。

3.共同参与家庭事务

夫妻双方相互尊重,共同参与制定家庭发展计划,合理安排家庭财务收支,共同商讨处理家庭事务。

4.建立牢固信任关系

夫妻要在相互信任的前提下科学处理家庭矛盾,构建和谐的婚姻关系、婆媳关系及家庭关系等。

(二)家庭孕产期指导

夫妻双方共同为优生优育和新生命诞生做好生理、心理和物质等层面的准备。

1.备孕与孕产期保健

(1)重视孕前检查

通过孕前医学检查和优生优育指导,使夫妻双方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孕前干预,减少流产、胎儿畸形和妊娠期并发症等的发生。不孕不育患者要进行科学诊断,并接受相应的心理辅导。

(2)做好孕期保健

孕妇怀孕前3个月内到医疗机构建立档案,定期做产前检查,尤其是大龄、有致畸因素接触史、患有疾病以及其他不利优生因素的孕妇。孕妇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烟酒、农药、化肥、化学物质等侵害,避免接触猫、狗等宠物。

(3)做好孕期胎教

孕妇要坦然面对孕期生理反应,积极做好心理调节,保持愉快心情。每天科学进行胎教,如音乐、触动、呼唤、读书等,控制好音量、音调和时长。

(4)做好分娩和角色准备

要提前了解临产生理知识,保持良好心态。科学准备分娩必备用品,鼓励自然分娩。

2.产后护理

(1)关爱产妇,营造良好环境

产妇身体易疲劳、情绪易波动,家人应多陪伴与关爱产妇。产妇要接受身心变化,注意饮食营养,学会自我调适。

(2)按需喂养,鼓励母乳喂养

产妇要加强乳房保健,产后尽早开奶,科学饮食,合理营养,按需哺乳。在母乳不充分、无奶或不适宜哺乳的情况下采取科学的混合喂养方法,适时添加辅食。

(3)科学保育,确保新生儿健康

环境适宜。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且不稳定,一般室温保持在20-22℃,湿度在50%左右,同时保持清洁卫生、阳光充足、空气新鲜以及安静舒适。 

预防感染。新生儿皮肤粘膜发育不完善,待新生儿的脐带脱落后应勤洗澡,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衣着要柔软、轻便、透气性好。衣、被应勤换、勤洗、勤晒,奶具、食具均应煮沸消毒。护理新生儿前要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悉心护理。照顾新生儿要耐心细致、动作轻柔、观察敏锐。培养其独睡习惯,经常搬翻头位、体位及睡姿,防止头形不正。经常进行抚触,促进亲子交流,增强安全感。

(4)预防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症是发生在产后6个月以内的抑郁状态,具体表现为情绪持续低落、悲伤、沮丧、烦躁,可能出现厌食、暴饮暴食、失眠、焦虑等症状,一般至少持续两周以上。家人要多帮助和引导产妇,调整身心状态,减少压力。及时关注产妇情绪变化,一旦出现抑郁倾向,及时向专业机构寻求心理疏导和干预。

二、家庭教育的指导内容

(一)0-3岁婴儿的家庭教育指导

1.发展特征

婴儿期即从出生到3岁(其中出生到28天为新生儿期),是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身高体重显著增长,大脑快速发育。婴儿的思维主要依托动作和感知觉获得发展。动作发展遵循从头到尾、从躯干到四肢、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的顺序。感知觉主要通过眼、耳、鼻、口、手等感官探索周围环境获得发展。0-3岁是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3岁能基本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喜欢说话、听故事,并能背诵儿歌。该阶段也是婴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8个月见陌生人会表现出各种躲避等行为,1岁左右会表现出对父母的依恋之情,3岁开始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2.教养要点

婴儿阶段,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养护为主,重点促进孩子动作和感知觉的发展,发展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环境适应能力。

(1)养护指导

饮食。提倡母乳喂养,不可突然或生硬断奶,建议自然断乳。从4-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1岁半让孩子开始拿匙吃饭,3岁基本实现独立进餐。要保护孩子独立进餐的热情,不要因为孩子就餐时会泼洒食物而禁止孩子独立就餐。引导孩子养成良好就餐习惯,少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饭前洗手、饭后漱口。保持孩子营养均衡,食物要荤素、甜咸、粗细、干湿搭配。

睡眠。1岁左右的孩子,上、下午各小睡1.5-2个小时。1岁半以后,午睡2-2.5个小时。每天保持睡眠12小时左右。

穿衣、盥洗。帮助孩子养成自觉洗脸、洗手、洗脚的习惯。1岁后,孩子能在大人帮助下穿衣、盥洗。3岁左右逐步独立穿、脱单衣及鞋袜。

自主如厕。1岁半到2岁可进行自主如厕训练,训练时要尊重孩子的意愿,3岁时能够稍加提醒主动如厕。

⑤体检、接种。对身高(长)、体重要进行连续的测量与评价,1岁内每隔3个月,1-3岁每隔半年体检一次,按时完成预防接种。

⑥预防意外事故。警惕跌伤、烫伤、触电、溺水,异物塞入耳、鼻、口,以及避免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煤气中毒等意外发生。

(2)能力培养

基本动作训练。创设适合孩子抬头、坐、爬、站、走、跑、跳等大动作发展的环境与机会,提供抓、握、捏、指、点、按等精细动作发展的工具和材料,促进孩子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

感知能力训练。通过阳光、空气、水等自然资源和衣物、玩具等物品刺激孩子的眼、耳、口、鼻、舌、手等感觉器官,促进孩子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语言能力训练。创设宽松愉快的语言环境,做好言语示范,鼓励孩子开口说话,经常与孩子对话,强化其正确发音和完整表达。

情绪管理训练。孩子受大脑发育的制约,无法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家长要通过积极回应、及时疏导和转移注意力等方法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

(3)社会性发展

①亲子关系。营造和谐、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关注孩子心理需求,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建立安全型亲子依恋关系。

同伴关系。培养孩子理解、同情与关心他人的能力,鼓励孩子与家庭成员及他人进行交往,提升孩子的交往能力。

3.常见问题

(1)父母缺位,祖辈代养问题

祖辈虽然育儿经验丰富,但是往往对孙辈过分保护,溺爱和迁就,不利于孩子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父母要履行孩子养育第一责任人义务,应加强与祖辈沟通,增强相互理解,保持观念与方法一致。

(2)“第一反抗期”问题

2岁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阶段,会进入“第一反抗期”,说“不”成为其典型标志。在这一时期,家长应倾听并理解孩子的想法,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家长要采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通过爱抚、拥抱或者安静等待等方式让孩子平静下来。

(3)早期智力开发问题

婴幼儿时期,感知觉和动作是孩子学习和建立自我认知的主要方式,家长可通过让孩子系鞋带、骑三轮车、跳跃、爬楼梯、荡秋千等游戏,以及进行色彩识别、听声辨位、肢体抚触等活动刺激大脑神经中枢发育,促进孩子智力开发。避免将知识储备等同于智力开发,如强迫孩子认字、书写、背诵等,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

(4)专注力培养问题

家长要给孩子提供简单化、生活化玩具,一次提供1-2件,引导孩子对玩具进行多种玩法的发掘,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在孩子专心玩耍的过程中,譬如发呆、玩水、玩沙、看蚂蚁等,家长不要反复提醒、给孩子喂水、吃东西等,干扰和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5)语言能力培养问题

孩子开口说话有早有晚,如果超过15个月还不会说话,建议去医院进行检查。家长不要给孩子“不爱说话”的不良暗示;要加强与孩子的语言交流,给孩子提供语言模仿对象;要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为孩子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

(6)入园适应问题

入园前,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同伴交往能力以及规矩意识。入园后,要与幼儿园教师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园表现,帮助孩子减少入园焦虑,适应幼儿园生活。

(二)3-6岁幼儿的家庭教育指导

1.发展特征

3-6岁是孩子身高、体重、神经、动作技能等充分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孩子进入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能听懂日常会话,能复述简单语句;孩子喜欢探索新事物,好奇心强;情绪发展越来越稳定;喜欢美的事物,喜欢通过自己亲手制作作品来展示内心美的感受;孩子开始有固定的小伙伴,逐渐理解并遵守规则,能够对他人表现出同情,出现利他行为。

2.教养要点

3-6岁是孩子认知发展和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保育和教育并重,促进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做好幼小衔接准备。

(1)养护要点

科学搭配饮食,注意营养均衡。注重孩子身体锻炼,与孩子一起做一些简便、有趣、多样的活动,如体操、玩球、体育游戏等。

(2)能力培养

生活常识积累。通过孩子感兴趣的方式,引导其初步认识生活物品和交通工具的名称、外形特征及用途;掌握传统节日、四季变化、鱼虫鸟兽等生活和自然常识,帮助孩子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语言能力训练。通过讲故事、读儿歌、猜谜语等方式,逐步培养孩子听、说、读的习惯。鼓励孩子通过自编儿歌及表演故事等方式,提高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数学思维培养。通过和孩子一起开展唱数字儿歌、讲数字故事、做数字游戏等活动,引导孩子认识简单的数、基本的几何图形和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等内容,启发孩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审美意识启蒙。营造良好家庭环境,房间布置整洁、美观、色彩和谐;带孩子欣赏美的景色和建筑物、艺术品等;为孩子创造欣赏音乐的环境;尊重孩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给予其自由展示的空间。

情绪管理训练。该阶段孩子由于大脑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不完善,情绪易失控。在孩子情绪失控时,家长不要强迫孩子立刻停止哭闹,通过耐心倾听、用心陪伴的方式使孩子的情绪得以宣泄,等孩子平静之后,再引导孩子识别和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我很生气”“我很害怕”等。

自理能力养成。该阶段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时期,家长要充分放手,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入手,通过游戏等孩子感兴趣的方式,让孩子体验到自己做事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引导孩子形成独立洗手、梳头、洗脸、独立进食、独自入睡等能力。

自我保护能力。家长应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如公共场合不离开大人视线、不随便给陌生人开门、熟记父母的电话号码和家庭住址、记住常用的报警电话(如110/119/120),紧急时刻会向警察求助。

(3)习惯养成

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出榜样,引导和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如作息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文明礼仪等,鼓励孩子持之以恒。

(4)社会性发展

亲子关系。该阶段,孩子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家长应在充分信任与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给予孩子独立自主的空间,引导并支持孩子自主性的发展。家长要有意识地与老师进行沟通,互相交流孩子在园及在家的表现,及时掌握孩子的情况,做好家园共育工作。

同伴关系。家长要培养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合作和分享的品质,通过角色扮演、榜样示范等帮助孩子掌握交往技巧,培养孩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当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家长不要急于干预,给孩子自主交往提供充足的空间,提升孩子同伴交往的能力。

③规则意识。通过让孩子参与规则制定,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家长要给孩子试错、犯错的机会,强化孩子遵守规则的行为。培养孩子遵守公共规则、交通规则、幼儿园规则、家庭规则的意识。

3.常见问题指导

(1)阅读习惯问题

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越早开始、效果越好。家长要为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书香环境,如孩子要随手拿到书、父母主动参与阅读等。帮助孩子选书时要尊重孩子的兴趣,首选以图画为主的书籍。陪伴孩子阅读过程中,避免以下行为:催促、强迫,必须固定在某个地方,限制阅读时间,必须完整读完一本书,带有强烈的识字、记忆等目的性。当孩子反复要听同一故事时,要满足孩子的需求。当读书时孩子跑来跑去,家长要坚持继续阅读。

(2)“撒谎”问题

4岁左右的孩子由于不能区分现实和想象,容易把想象的事物当成是真实的,让家长以为孩子是在“撒谎”。对于这种情况,家长不必过于紧张,要放平心态,不要轻易把撒谎与道德品质联系起来,尤其注意不要给孩子随意贴上“撒谎”的标签。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能当着孩子的面撒谎,要说话算数,对孩子的承诺要兑现。

(3)不愿分享问题

3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出现,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看待周围的世界。家长要理解孩子不愿分享的特点,不要强制要求孩子进行分享。4岁以后孩子的分享行为飞跃式发展,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等。家长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特点,适时加以合理引导。

(4)过早过多接触电子产品问题

个别家长把电子产品作为孩子的玩具,或滥用电子媒体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严重损害孩子的视力,影响孩子的智力、社会性及阅读能力等的发展。家长要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大量使用电子产品;跟孩子一起制定规则,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保护其视力;要提高陪伴的时间和质量,丰富孩子生活与玩耍的内容和形式,如亲子阅读、亲近自然等,减少孩子对电子产品的迷恋。

(5)幼儿教育小学化

不少家长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孩子报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幼小衔接”班,使孩子背负了沉重的负担,造成孩子“未入学,先厌学”的现象。该阶段,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游戏和日常生活中,支持孩子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严禁“拔苗助长”式地进行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6)幼小衔接问题

幼小衔接最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等方面,这些方面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幼儿期。作为家长可以重点做好如下准备:

①创设良好学习环境。为孩子提供独居的房间,或开辟出一个角落安排孩子书桌及书架,保证整洁、安静,桌椅高低、灯光亮度合适。

②培养学习兴趣。家长可以陪伴孩子读一些相关小学生活的书籍,引发孩子对学校的兴趣。入学前几个月,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训练孩子的专注力,如拼图、绘画等。

③养成良好习惯。训练孩子独立整理学习用品的能力,逐渐改变孩子的作息习惯,利用情境扮演游戏培养孩子守时和守纪的观念。

④学习能力与学习品质。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倾向,家长要关注并帮助孩子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与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善于观察与思考等学习能力与品质。

激发入学愿望。在孩子快入小学前,家长与孩子共同准备好书包、简单实用的文具,教孩子学写姓名,带孩子参观校园。利用家庭入学仪式,培养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

(四)6-12岁孩子的家庭教育指导

1.发展特征

6-12岁是孩子能力发展和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关注心理发展,加强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青春期前期教育。该阶段孩子控制注意力的能力由弱到强;记忆发展从无意识发展为有意识;思维能力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转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想象力不断丰富,情绪的调节能力不断发展。孩子的学习动机以兴趣和好奇为主,自控力较弱,习惯的养成会出现反复,需要成人监督。

2.教养要点

(1)养护指导

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卫生和作息习惯。让孩子注意视力防护并定期检查视力。指导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定期做好孩子身体健康监测。

(2)能力培养

①学习能力培养。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能力主要涵盖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注意力方面,家长要营造安静的环境,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时间,培养其抗干扰能力,逐步提升注意的持续时间。记忆力方面,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帮助孩子选择并使用适合的记忆方法,增强记忆力。想象力方面,家长要鼓励孩子通过画、编、游戏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强孩子创新能力。观察力方面,家长要引导孩子有目的、反复、仔细地观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掌握规律。

情绪管理能力培养。家长要做孩子情绪管理的榜样,帮助孩子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教给孩子正确发泄情绪的方法。

抗挫折能力培养。抗挫折能力是当前阶段孩子的必修课。在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时,家长要发挥示范作用;帮助孩子储备抗挫折的资源,如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鼓励多结交朋友、多参与社会活动等。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既不过分夸大挫折的负面意义,也不否认挫折给孩子带来的痛苦,帮助孩子疏导情绪,并陪伴孩子一起直面挫折,在孩子克服或战胜挫折后,要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时间管理能力培养。该阶段孩子对时间的感知是不准确的。家长要通过游戏、故事等方式,提高孩子对时间的认识及敏感度;帮助孩子学会制定计划,明确目标和完成时限,学会管理时间。

劳动能力培养。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孩子享受劳动乐趣、明确参与劳动的重要性,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简单的社会劳动。可分三步走,首先告诉孩子正确的方法,陪他一起完成,并及时肯定孩子。其次让孩子独立完成,但在遇到困难时及时给出指导。第三,完全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

理财能力培养。该阶段是培养孩子理财能力的重要时期,家长要鼓励孩子参与家庭理财计划,提高孩子预算能力。教会孩子合理支配零用钱,逐步培养孩子理财能力。

(3)习惯培养

①生活习惯。家长要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给孩子树立榜样。从培养自理能力开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与孩子共同制定习惯培养的计划,并通过小游戏、小竞赛激发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积极性,定期检查孩子习惯养成的情况,给予适当的表扬和批评。一个习惯的养成最少需要一个月,巩固习惯需要3-4个月,不可一蹴而就。

②学习习惯。家长要培养孩子善于倾听、敢于提问、喜欢阅读及正确书写等习惯,要通过参加音乐、体育、美术、劳动等活动,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当孩子学习落后时,要教会孩子学会排除干扰、自我检查,帮助孩子查找原因,渡过难关。

(4)社会性发展

亲子关系。该阶段孩子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家长要转变教养观念,给孩子适当的个人空间,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要多与孩子加强沟通,当沟通不畅时,多反省自己的言行,多关注孩子的情绪,不要一味指责孩子。

②师生关系。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老师,鼓励孩子多与老师进行沟通,教给孩子一些与老师进行沟通的方法,比如向老师问好、请教问题、主动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当孩子与老师发生冲突时,引导孩子反思自己的言行,同时与老师积极沟通,帮助孩子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同伴关系。家长要了解孩子交友情况,给予适当的正确指导,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增加交友机会。当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时,不要过多干涉,引导孩子自己解决。

品德培养。家长要以身示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言谈举止和文明礼貌,养成良好品行习惯。

安全意识。家长要指导孩子掌握交通安全、防骗防拐、防溺水、防火灾等知识,了解灾害或者意外发生时自救的基本技能,防范意外事故的发生;对孩子普及法律常识,树立法制观念。

(5)青春期早期教育

10-12岁的孩子陆续进入青春期(女孩一般10岁进入,男孩一般12岁进入)。该阶段孩子面对身心发展的重大变化,变得敏感、好强、渴望独立。家长要了解自己孩子的身心变化,调整与孩子的相处方式,遇事多倾听孩子的意见,正确引导男孩、女孩之间的交往,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性教育。                                                                                                                                                                                                                                                                                                                                                                                                                                                                                                                                                                                                                                                                                                                                                                                                                                                                                                                               

3.常见问题指导

(1)孩子磨蹭问题

磨蹭是小学阶段孩子的常见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孩子缺乏时间管理的意识,生理发育不够成熟,运动知觉、听知觉、视知觉、思维力、注意力、自控力等不足;家长职责越界,包办代替过多,对孩子要求过高,催促、指责、唠叨过多。家长可以提供关于时间的直观感知,如一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帮助孩子养成时间观念。引导孩子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表,让孩子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减少磨蹭行为。

(2)父教不当问题

父教不当的表现有:工作忙,陪伴孩子时间少;认为教育孩子是妈妈的事情,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父亲教育观念陈旧,方式简单粗暴。父亲要意识到自身对孩子成长的不可替代性,积极承担自己的教育责任;要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与孩子同学习、共成长;制定合适的陪伴计划,积极参与孩子的学校活动,平时与孩子一起运动、游戏等;关爱孩子的母亲,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言行一致,为孩子树立榜样。

(3)作业辅导问题

部分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问题上常见的误区有:替孩子问作业、催孩子写作业、盯着孩子写作业,这些做法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家长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给孩子准备一个写作业的独立空间,保持干净整洁,营造安静的氛围。其次,孩子写作业时,家长不要分散孩子注意力,如送水、端水果、陪写等。第三,在孩子作业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坚持“不求不帮”的原则。最后,有保留的检查作业,重点培养孩子自我检查作业的能力。

(4)注意力不集中问题

7-10岁孩子可以连续集中注意力20分钟左右,10-12岁孩子可以集中注意力25分钟左右。家长不要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要营造安静独立的环境,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帮助孩子合理安排时间,注意引导孩子劳逸结合。

(5)辅导班问题

引导孩子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任务。需要选择辅导班的,家长要选择正规、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情与状态,保持身心健康愉悦。

(6)小初衔接问题

升入初中后,由于环境的变化、学习及评价方式的转变和课业压力的增加,容易造成孩子学习和生活不适应,产生情绪波动、成绩下滑和信心不足等问题。家长要帮助孩子进行新的定位,教给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师生关系的方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五)12-15岁孩子的家庭教育指导

    1.发展指标

12-15岁正值青春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身高、体重迅速增长,各种内脏器官的机能趋于成熟。性生理逐渐成熟,女孩和男孩第二性征逐渐明显。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同伴逐渐成为感情和思想交流的主要对象,对异性产生好奇心和朦胧好感,异性交往需求逐渐增强。

2.教养要点

(1)养护指导

家长正确认识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引导孩子注重营养、坚持锻炼,保证必要的睡眠和休息。引导孩子悦纳自身生理变化,掌握生理卫生、青春期保健知识。

(2)能力培养

自我认同能力培养。鼓励孩子独立自主,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各种尝试和探索,给予积极鼓励,提高孩子自信心,帮助孩子建立自我同一性。

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理解青春期孩子独立的愿望,接纳孩子的情绪,通过引导孩子倾诉、宣泄、转移注意力等方法培养孩子情绪调节能力。

应考能力培养。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考试观,不给孩子过多的压力,教给孩子一些应对考试焦虑的方法,如深呼吸法、运动减压法等。

(3)习惯养成

学习习惯。引导孩子制定学习计划,从周计划到月计划再到学期计划,整合学习资源,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实施监控和调整。

用网习惯。家长帮助孩子树立科学用网理念,掌握正确的上网方式,共同制定“家庭网络公约”,相互督促、严格遵守,预防用网过度、网络成瘾和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

劳动习惯。与孩子一起参与家务劳动,如一起买菜、打扫卫生、收拾房间等。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孩子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社会性发展

亲子关系。家长对孩子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注,学会倾听、注重沟通、信任孩子,不随意查看孩子的日记、手机等,注重保护孩子隐私。同时,给予孩子更多时间与空间上的自主权,做孩子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同伴关系。家长要尊重孩子同伴交往的意愿和要求,帮助孩子建立自己与人交往的界限,掌握拒绝别人的技巧。同时,家长要支持孩子与异性同伴的正常交往。

师生关系。家长要尊重老师,信任老师,给孩子做出榜样。要引导孩子主动与老师交流,当孩子对老师产生误解的时候,要引导孩子与老师进行合理沟通,及时化解误会。

④品德与法治。树立良好家风,注重言传身教,引导孩子初步形成感恩、诚信、担当等道德品质,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对孩子的法治教育,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成为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合格公民。

3.常见问题指导

(1)学业偏科问题

家长要帮助孩子认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因为个人喜好而产生偏科。在孩子偏科时,家长要和孩子心平气和地沟通,了解偏科的原因;与老师沟通学习方法,同孩子一起制定补习计划。

(2)网络成瘾问题

大多数沉迷网络的孩子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认可和关注,没有存在感和价值感,向网络寻求安慰。家长要有意识地探寻孩子网络成瘾的原因,给予孩子认可和关注,增加陪伴时间,使其感受到关爱,获得存在感和价值感。家长可以允许孩子适当上网放松,约定上网时限和内容。家长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网络成瘾”的标签。

(3)校园欺凌问题

家长可通过以下表现判断孩子是否遭受到欺凌:突然不愿意上学、无端情绪变化、异常敏感、身上无端出现伤痕且不愿告知家长、经常丢东西、企图携带防卫性工具去学校等。家长在确认孩子遭受欺凌的情况下,可以与孩子讨论事情的经过,告诉孩子遭受欺凌不是他/她的错误。确认学校是否对欺凌行为有所处置,做孩子坚实的后盾。同时,帮助孩子利用各种机会结交好友,陪伴孩子运动,强健身体,让孩子有信心和能力去应对欺凌。

(4)亲子冲突问题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往往会因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两代人观念不一致、沟通的方式不宜接受等原因与家长发生冲突。当与孩子发生冲突时,家长可通过暂时离开冲突情境,避免冲突升级。双方冷静下来之后,对冲突事件进行反思,提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同时积累经验,找到有效沟通的模式,避免剧烈冲突的再次发生。

(5)早恋问题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渴望接近异性,出现青春期躁动。家长要信任孩子,不要给孩子随意扣上“早恋”的帽子,理解支持孩子与异性的正常交往,教孩子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让孩子能够大方、自然地与异性交往,引导孩子做好自我保护。

(六)15-18岁孩子的家庭教育指导

1.发展特征

高中阶段,孩子的生理发育进入相对稳定阶段,身体各项指标趋于成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思维能力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发展,认知方面容易犯片面性错误。观察力、有意识记、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孩子渴望独立自主,在情绪情感上逐渐脱离父母的依赖和控制。 孩子逐渐建立起自我同一性,自我意识水平显著提高;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

2.教养要点

(1)生命教育

高中阶段的生命教育着重于帮助和引导孩子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会理解生命、热爱生命、尊重他人和奉献社会。家长要积极营造乐观健康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家长对生活持有积极的态度,引导孩子体验生活的快乐,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家长要为孩子树立一个肯负责、有担当的榜样,帮助孩子从对自己负责做起,培养对他人和集体负责的意识。

(2)能力培养

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引导孩子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和目标,鼓励孩子自我管理,学会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的方法与技巧,家长采用科学的方式监督孩子自我管理的情况。

自主决策能力培养。给孩子提供做决策的机会,鼓励孩子通过思考做出正确决策。帮助孩子学会决策方法与技巧,如排除法、对比法等。

创新能力培养。家长要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和支持孩子开展各种创新探究活动,欣赏并奖励孩子的创新行为,在孩子创新失败时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3)习惯养成

用网习惯。家长要多与孩子互动、沟通,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帮助孩子保持良好的同伴交往,督促孩子进行同伴间的相互监督;认识和帮助孩子满足孩子的获得感,减少对虚拟网络的投入,发掘自身价值,支持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帮助孩子加强自我调控与自我监督。

消费习惯。家长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引导孩子懂得对需要什么和想买什么加以区别;举行家庭会议,使财务透明,让孩子了解家庭财务状况,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与消费习惯。

(4)社会性发展

亲子关系。家长要掌握亲子沟通的技巧,学会倾听,换位思考;多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及时疏导孩子的心理压力。

异性交往。高中段的孩子有了较为清晰的性意识,渴望接近异性,开始欣赏和仰慕异性,会出现相应的心理和行为困扰。

生涯规划。家长要引导孩子进行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等的探索,帮助孩子形成正确且充分的自我认知;鼓励孩子进行社会实践,为孩子的职业探索和职业体验提供支持和帮助;引导孩子依据自我认知和外部世界探索,结合自身学业水平科学地选科,帮助孩子将自身发展方向与社会需求做有效对接;家长要充分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志愿选择。

3.常见问题指导

(1)高中适应问题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学会放手但不放任,以平等交流的方式来代替对孩子的控制;要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等,保持与学校及老师的密切联系,了解孩子可能遇到的适应问题并及时解决。

(2)偶像崇拜问题

家长要理解该阶段的孩子产生偶像崇拜是正常行为。某种程度上,孩子的追星过程是寻求“理想自我”的过程,偶像是一种榜样力量,有助于孩子建立身份认同和形成价值观。家长要引导孩子理性追星,学习偶像身上的良好品质与行为。在生活中加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体验,不要总是打击、贬低孩子,尊重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发言权和参与决策权。

(3)学业压力问题

孩子进入高中后,学业压力随年级升高而逐步增大,不及时疏导,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家长要引导孩子客观、积极的自我评价,多进行自身纵向比较。帮助孩子宣泄不良情绪,缓解学业压力,可采用倾诉,娱乐放松、运动宣泄等方式。

(4)异性交往问题

高中段的孩子有了较为清晰的性意识,渴望接近异性,开始欣赏和仰慕异性,会出现相应的心理和行为困扰。家长对孩子的异性交往不要过度敏感,不要窥探孩子隐私;鼓励孩子与异性正常交往,教会孩子尊重异性与自我尊重,与孩子探讨异性交往的底线和交往原则,如不与异性单独相处等。对于早恋的孩子,家长要合理引导他们暂时搁置“爱情”,全身心投入学习,为了美好的未来共同努力。

(5)高考应对问题

家长对孩子的高考成绩应适度期望,并帮助孩子确立适当目标,增强自信;帮助孩子科学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劳逸结合、身心愉快;引导孩子以平常心应对考试,缓解考前压力和考试焦虑。

(七)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

1.残疾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

(1)残疾儿童的特点

听力障碍儿童: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声音;不会说话或发音不清楚,语言词汇量较少、理解能力差;喜欢和聋人交往。

肢体障碍儿童: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的儿童,尤其是脑瘫儿童,伴随姿势控制、说话不清晰等问题。

视力障碍儿童:盲童和低视力儿童。低视力儿童的最佳矫正视力为0.05―0.3间,盲童为0.05以下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其触听觉敏感,空间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差。

智力障碍儿童:智商分数低于70分以下,社会适应能力低;注意范围狭窄,持续时间短,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学习、语言运用能力低。

言语和语言障碍儿童:言语障碍儿童存在构音异常、嗓音异常和口吃现象,能理解词语和话语的意思,不妨碍与他人的沟通;语言障碍儿童表现为语言发展迟缓,不能理解或扭曲词语语义;可能存在社会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

(2)残疾儿童教养策略

听力障碍儿童:家长应积极寻求早期干预,主动参与儿童语训。在专业人士协助下制定培养方案,充分利用游戏的方式,发挥同伴交往的作用,发展儿童听力技能和语言交往技能,逐步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对儿童的认知训练、理解力训练、运动训练和情绪训练。

肢体残障儿童:家长在早期就应积极借助医学技术加强干预和矫正,使其降低残障程度,提高活动机能;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用乐观向上的心态感染儿童;鼓励儿童正视现实、积极面对困难;帮助儿童通过自己努力,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获取信心。

视觉障碍儿童:对于低视力儿童,家长鼓励儿童运用余视力学习和活动,提高有效视觉功能。对于全盲儿童,家长训练其定向行走能力,增加与外界接触机会,增强其交往能力。

智力障碍儿童:家长应树立“医教结合”的观念,引导儿童听从医生指导,拟定个别化医疗和教育训练计划;通过积极的早期干预措施改善障碍状况,并培养儿童社会适应的能力;家长要坚定信心,重视儿童的日常生活规范训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言语障碍儿童:家长要意识到矫治言语障碍的目的不仅在于消除错误的言语节奏、形成正确的说话技能,更重要的是矫治口吃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培养其健康的个性品质,注意言语矫治和心理治疗相结合。

语言发展有障碍的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中可能会遇到不被同伴所接纳的情况,家长在家应积极创造和谐愉悦的家庭环境,利用电话游戏、捉迷藏等游戏等活动引导孩子说话,通过小团体组织,增进障碍儿童与玩伴之间的交流与说话的机会。

2.问题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

(1)问题儿童的特点

自闭症儿童:存在社会沟通和交往缺陷,难以主动和他人交往;表现出行为重复、兴趣狭窄、感觉反应与情绪异常。

多动症儿童:12岁前表现为性格急躁、学习困难、不服管、注意力不集中,12岁到18岁多数孩子多动症状有所好转,但学习不好,与同学相处欠佳,厌学,有的性格压抑,容易出现自卑。

情绪行为障碍儿童: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情绪障碍儿童长期心境不愉快;行为障碍儿童存在说谎、打架、破坏财物等不良行为。

(2)问题儿童的教养策略

自闭症儿童:家长学做老师,教孩子学习技能;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做长期教育的思想准备;客观地看待孩子的进步;家庭成员团结一心、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多动症儿童:家长应长期坚持,正面教育。制定合理的长期与短期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做好一件事就及时给予奖励。家长可有意识地组织孩子多参加需要消耗精力的活动,如打球、爬山、游泳等。

情绪行为障碍儿童:家长要积极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给予儿童足够的关爱;加强与儿童的沟通与交流,避免儿童遭受不良生活的刺激;多采取启发鼓励、说服教育的方式;支持、尊重和鼓励儿童,多向儿童表达积极情感;多给儿童创造与伙伴交往的机会,培养儿童集体意识,减少其心理不良因素。

3.超常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

超常儿童通常是指智能显著高于同龄常态儿童发展水平及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儿童。对于超常儿童,家长要创造一个和善、温暖的家庭氛围和丰富的家庭环境,给予孩子更多刺激,利用一切机会和资源,让儿童通过独立思考、探索、领会、理解提升能力。家长和孩子保持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减少对孩子的控制。家长要抓住孩子的各项优势特点,因势利导地培养孩子的毅力韧性、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帮助孩子提高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4.特殊家庭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

(1)离异和重组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

父母在离异前后容易发生各种冲突,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夫妻离婚情况要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告诉孩子,不要让孩子觉得太突然。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承担起教养义务,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关爱孩子成长,对孩子加大感情投入。

(2)服刑人员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

家长要加强与学校、社区的联系,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做好孩子沟通交流,培养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寻求专业帮助,留意孩子异常行为和情绪,避免孩子受到歧视或欺凌。加强孩子法治教育,带领孩子定期探视服刑父母,满足孩子的思念之情。

(3)流动人口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

流动家庭的家长要关心孩子的认知水平尤其是学习习惯的养成,为他们完成学业尽可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生活与学习环境。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要多鼓励孩子,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足以应对未来的能力与个性。家长要做到洁身自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从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为人处世等方面为孩子做出榜样。//调整

(4)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

留守儿童家长树立高度的家庭责任感,充分重视子女的情感需求和人格健康发展。如果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入到城市,也应该留下一位专门负责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确保亲子关系的完整。家长在回家与孩子的相处时,要做到言传身教,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形象。不要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关心孩子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  保障落实

一、完善组织体系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县校三级健全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制定《大纲》实施细则,依托家长学校、家长联合会(家长委员会)、家校共育活动三大载体不断落实。通过专题培训、课题研究、研学考察等多种方式强化师资培训,发挥名师引领带动作用,开展交流与展示活动,建立分层级的家庭教育教师团队。

二、健全工作机制

落实中小学校(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总协调员待遇和责任,建立家庭教育工作和《大纲》落实的评价、表彰、激励机制,对组织分工、经费来源、评价标准等进行清晰界定。依据《大纲》不断推进课程教研,丰富完善课程内容,创新线上线下课程形式,高质量落实一年四次八课时家庭教育课程标准。

三、营造浓厚氛围

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和《大纲》的宣传力度,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多种平台,多渠道、多形式地传播《大纲》内容及相关知识,挖掘推介工作典型和优秀家长,强化工作落实效果,提升社会影响力。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主办:寿光市教育和体育局 技术服务支持:武汉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天喻爱书人现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400-1166-112  举报电话:(0531)8892865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6-5253099    举报邮箱: sgsdjg@wf.shandong.cn   
Copyright© 2021 shg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08676号-1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空间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